网上展厅

联系我们

济宁市图书馆

邮编:272037

地址:济宁市运河路138号

图像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 > 图像展示
  • 【标 题】
  • 【简 介】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就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新中国成立后,与人民心心相印的中国共产党,最懂得人民“站起来”之后的所思所盼。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小康”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概念,从此被创造性地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坐标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办法。在一次又一次的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响脱贫攻坚战”等带有方向性、引领性的战略规划和部署,稳稳地构筑起脱贫攻坚的“四梁八柱”。 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减贫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2020年,将是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之年。本展览将从中国“小康社会”的提出与发展、中国脱贫历程与探索、中国扶贫路径与成就三个方面介绍数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创造的减贫、脱贫奇迹。
  • 【标 题】
  • 【简 介】
    冬至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交节。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冰雪,是冬天谱写的一曲曲华丽乐章,是毛主席笔下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是杜甫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岑参笔下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柳宗元笔下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地域不一样,冬天谱写的冰雪乐章也不一样,即便是同一处冰雪胜景,不同的人品出的也是不一样的味。冬天的美景是大自然的馈赠,本展览主要介绍冬至来临之后全球的冰雪美景奇观,带大家一起领略冬季的风采,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 【标 题】
  • 【简 介】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中央决定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目的是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提高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这次宪法修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严格依法按程序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共提出数千条建议。这是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的过程,体现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制定和实施宪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走向共和、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和长期追求。这一愿望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才有可能变为现实。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颁布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八二宪法”四部宪法。“八二宪法”自1982年12月4日公布施行后,在1988年首次进行了修正,此后又分别在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形成了5个修正案。本展览从我国宪法内容及其发展和宪法修正案的解读为主线,向我们阐释了宪法的深刻意义,从而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标 题】
  • 【简 介】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数量众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定非汉字莫属。汉字是彪炳千秋的美丽魔方,也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汉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不仅给汉民族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在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0多个民族或者直接借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或者仿照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如壮文、白文、苗文等就是完全根据汉字的偏旁部件和造字结构来创制文字的。 汉字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汉字陆续远播于周边国家,对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文字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逐渐形成了覆盖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的“汉字文化圈”。 汉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如同运载火箭一样,助推中华文化飞跃一个又一个新高度。一个个字符,就如同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描绘着中华文化发展演化的历史轨迹。 在当代,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提升和中华文化的快速传播,汉字正以其非凡的活力,健步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标 题】
  • 【简 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图老专家回信精神,引导、协调和组织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全面推动全民阅读,将图书馆优质资源惠及大众,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图书馆学会与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联合开展了“中国阅读”2019年度图书推荐榜活动。活动依托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各类图书借阅基础数据,并参考各类图书销售数据,组织图书馆、出版、评论等各界知名专家参与研议,并于2020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期间推出7个子榜单共70种图书进入“中国阅读”2019年度图书推荐榜。
  • 【标 题】
  • 【简 介】
    名人名言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智慧的结晶。面对书海浩瀚,语林苍茫,感悟名人名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明智的选择。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名言,就是一个个思想火花,可以点燃青春的热情,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一句句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人名言,就像一座座人生的灯塔,照耀着人们前进的道路。 在2020年“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为了倡导全民阅读,引导广大群众逐步形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特举办此展览。展览以“读书与学习”为主题的名人名言为主线,让广大观众领略古今中外名人名言的内涵和风采。 “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建设学习型社会应该从阅读开始。一个善于阅读的人一定会成为有前途的人,一个善于阅读的民族一定会成为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善于阅读的国家一定会成为不断发展壮大的国家!
  • 【标 题】
  • 【简 介】
    2020年10月1日,国庆节又是中秋节。国庆节,是国家的生日,是欢庆的重要时刻;中秋节,是家庭团聚的日子,也是人们外出游玩的好时节。当中秋遇上国庆,人们既欣喜其时间上的交织,更慨叹两者情感上的共鸣。家与国的节日微妙重叠,自然而然地揉和成家国情怀的深情大爱。正如一首歌词写道: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在中秋国庆喜相逢之际,展览极具匠心地选取中国代表性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分为“造化之功”“自然杰作”“生命乐土”“不朽神话”四个单元,生动质朴的图文,或展现祖国山河的雄奇秀美,或透析中华文明的隽永内涵,在阖家团聚的日子里,家国同庆,与家人共赏中华大地的地理与人文之美,与国同庆共同见证祖国的大好河山,风光无限! 国家强盛,家国同庆!
  • 【标 题】
  • 【简 介】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为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又称“八月节”。“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名称的由来,是因“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中秋节则源于古人秋天祭月。《礼记》记载:“天子……秋夕月。”“夕月”,即拜月。 中秋节形成于唐代。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和杨贵妃八月十五夜临太液池,“筑百尺高台”赏月。由此,群臣赏月成风,延及民间。到宋代,中秋赏月已是普遍的社会习俗了。明清时期赏月尤甚,直至于今日。 中秋除了拜月、赏月,又有吃月饼、“走月亮”、观潮等风俗。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在清代,有些地方流行“走月亮”的风俗,妇女在中秋之夜,通宵出游踏月,直到鸡鸣。有的地方因地理条件原因,有中秋观江涛的活动,如浙江在中秋前后有观钱塘潮的风俗。与中秋赏月有关,还产生了许多有关月宫的美丽传说,如嫦娥奔月,游月宫,月中桂树、玉兔、蟾蜍等等。 本展览所选的四十余首中秋古诗词,其整体风貌多表达个人的愁思与对人情事理的哲理思考,但都落脚于对团圆、安宁的幸福生活的期望,以及对人类美好生存环境的祈盼,充分表现了中秋佳节家国团圆的内涵,读者可以细细品味。
  • 【标 题】
  • 【简 介】
    中国梦,强军梦。同根生,同心圆。 在十九大报告中有一句重要的表述,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把中国梦和强军梦放在一起表述和推进。在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局面,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安全需求、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建设强大军队的历史任务就前所未有地提出了。 中国梦和强军梦,是相互支持、相互支撑的关系。中国梦为强军梦提供强大的支撑,因为我们国家如果不能富强,我们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来用于国防和军队建设。所以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要以中国梦的实现、要以国家的富强来作为前提,只有“富国强军”,中国梦最终才能实现。强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富国和强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富国是强军的基本依托,强军是富国的安全保障。强军梦不圆,中国梦也难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但倘若没有相应的国防实力和军事能力作后盾,经济实力再强大也不能成就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梦。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我们特别策划本展览,向您介绍中国梦强军梦的理论关系,介绍习近平强军的思想,向您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刻苦训练的飒爽英姿和自主创新的国产武器,以及其乐融融的军民鱼水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4/9][每页显示10条记录][总共82记录]

(c) Copyright 2017 济宁市图书馆.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09084741号-4

鲁公网安备 370899023710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