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情动态 返回
济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专项计划方案
发布时间:2024/2/1 15:38:21 点击:31

一、 前言与背景

地方文献是记录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教育、科技等方面情况的重要载体,是了解地情、传承文脉、服务社会、助力发展的宝贵信息资源。系统性地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对于丰富馆藏特色、保存城市记忆、服务学术研究、支持政府决策、促进地方文化繁荣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关于“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职能要求,以及国家关于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战略部署,特制定本计划方案,旨在全面、系统、高效地推进我市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体系化工作。

二、 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构建覆盖全面、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利用便捷的济宁市地方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使之成为服务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和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资源基础。

(二)具体目标:

1.丰富馆藏数量与类型:力争在五年计划期内,年均征集纸质、数字等各类地方文献800册(件)以上,显著增加馆藏地方文献总量,尤其注重对非正式出版物、数字资源、口述史料等的征集。

2.健全征集网络:建立以市图书馆为中心,各区县图书馆为分节点,延伸至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收藏家等的多层次、多渠道征集网络。

3.规范整理与揭示:实现征集文献的及时编目、科学整理和深度揭示,提升文献的可发现性和可利用性。

4.促进开发利用:通过展览、阅读推广、参考咨询、数字化服务等方式,推动地方文献资源“活”起来,有效服务于读者、研究者和社会公众。

三、 征集范围与重点

(一)内容范围:

1.地方史志史料:包括市、县乡(镇)志,部门志、企业志、人物志、风情志、事像志、党史、校史、厂史、村史、事业史、大事记等。

2.地方资料:包括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编撰的反映我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等方面的图书、图片、图册、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等。

3.人士著述:包括原籍济宁或曾在济宁任职、居住的各个时代的人士著述、日记、信函、传记、字画、回忆录、著作手稿、声像资料等。

4.革命文献:包括济宁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文献。

5.家谱族谱:民间流传的谱录,包括家谱、族谱、宗谱等。

6.非图书资料:民间流传的各类民俗景观图片、历史场景图片、金石拓片、书法、绘画作品、歌册、账本、地契、反映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音像资料等。

7.济宁市辖区内各种历史文献。

8.下列文献本馆不予收藏:违反出版法、著作权法、版权法及相关法律的文献;内容低下,宣扬封建迷信,言论、观点、立场反动的文献;其它不符合本馆收藏标准的文献。

(二) 时间范围:

古今并重,尤其注重1949年以前的重要历史文献、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类资料以及当代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数字文献。

四、 征集方式与策略

1.无偿捐赠: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无偿捐赠。本馆接收后,将向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

2.代管与复制:对不愿捐赠原件的珍贵文献,可协商签订《代管协议》由本馆代为保管,或由本馆进行数字化复制、复印、拍照后返还原件。

3.呈缴:参照本市出版物呈缴本制度进行

4.主动访求:对重点单位、重要人士进行专门走访和征集。

5.交换:与相关机构建立文献交换关系。

五、 组织实施与职责分工

1.领导小组:建议由馆领导牵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资源、监督评估。

2.责任部门:指定特藏部为主要责任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制定细则、宣传联络、接收登记、初步鉴定、组织编目、举办活动等。

3.协作机制:加强与采编部、技术部、阅读推广部等内部部门的协作;加强与区县图书馆的合作,建立联动征集机制;寻求与档案馆、博物馆等外部机构的合作,避免重复征集,实现资源共享。

六、 工作流程

1.宣传发动: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媒体报道、发放倡议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征集意义、范围和政策。

2.接收登记:对征集到的文献逐件填写《地方文献征集登记目录》,记录文献基本信息、来源、捐赠者信息等。

3.整理编目:按照相关标准对文献进行分类、编目、加工,纳入馆藏管理体系。

4.保管利用:根据馆藏规章制度,提供阅览、复制、咨询、展览、数字化等服务。

5.反馈致谢:及时向捐赠者反馈文献入藏信息,寄发捐赠证书,做好致谢工作。

 

七、 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制定《济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细则》《捐赠管理办法》等内部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2.技术保障:利用图书馆管理系统管理文献信息,建设或利用现有平台展示和提供数字文献服务。

3.宣传保障:持续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地方文献保护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4.经费保障:必要时申请经费。

八、预期成果

1.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长效机制。

2. 建成一个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特色突出的济宁地方文献资源库。

3. 推出一批基于地方文献的展览、讲座、研究成果等文化产品。

4. 全面提升本市地方文献的保护水平和利用效能。

结语

系统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本计划方案旨在为该项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提供框架性指导。在实际工作中,需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细则,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将散存于社会各处的宝贵地方文献资源汇集起来、保存下去、利用起来,为传承济宁文脉、服务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