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
地方文献,犹如时间的琥珀,
凝固了一方土地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灵魂
通过阅读地方文献,
挖掘一座城市背后的故事与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初长的运河。它经历了上千年的沧桑风雨,积淀了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的运河文化,蕴含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丰富信息。它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缩影,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财富。运河沿线各城市,也因之成为解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样本。
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济宁就成为“河渠要害”之地。大运河中段纵贯济宁全境,全长230公里。在这230公里中既有运河之“水脊”,又有黄运交汇之“纠葛”,故史称济宁“南控江淮,北接京畿”、“闭则锁钥,启则通关”。鉴于此,元明清三代均把济宁作为治河管理中心,重臣驻节,百官聚集,并不惜耗费巨资全力经营。作为当时国家运输动脉的运河,养育了济宁这方热土,造就了济宁的辉煌,在促使济宁成为运河沿岸重要工商业城市的同时,也孕育了济宁灿烂的运河文化。
应运而生的济宁运河文化,吸纳了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秦晋文化和燕赵文化的精髓,融合了佛、道、伊斯兰、基督等宗教文化,呈现出兼容性、多元性、开放性特色。现今济宁尚存的太白楼、浣笔泉、铁塔寺、声远楼、汉碑室、东大寺、潘家大楼、吕家大院、南旺分水龙士庙等古迹皆为一方名胜,古运河闸、坝、桥等遗迹鳞次栉比,并留下数百通于此有关的碑刻,弥足珍贵。元明清三朝名臣、著名水利专家及知名军事家郭守敬、宋礼、潘季驯、李如圭、靳辅、林则徐和农民水利专家白英等都曾经在济宁大显身手,创下了四水济运、南旺分水、导泉补源等水利
工程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特别是南旺分水工程科技含量之高可与四川都江堰媲美。清代康熙皇帝五下江南三次亲临济宁,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在济宁驻跸,现在仍可看到皇棚湾、黄营、龙行胡同这些皇家地名和大量相关的历史遗迹,形成了运河文化一大特色。
《京杭运河济宁段史料考》一书,集文、图、表于一体,汇群典之记载,取点、线、面相结合之方式,对济宁古运河和济宁历史中的相关史料,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考证和客观的记述。这本书的编纂出版,将为广大读者了解济宁古运河提供方便,也为运河文化研究者提供一些较为准确的基础知识和史料。
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馆藏文献中一种独特的资源,对当地地域文化发展作用匪浅。济宁市图书馆致力于地方文献的采访、典藏及开发利用工作,不遗余力地推动济宁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济宁市图书馆竭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捐赠地方文献,并衷心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
联系电话:2230162
邮编:272000
地址:济宁市太白湖新区运河路138号 济宁市图书馆 特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