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荐读 | 《中秋》
发布时间:2024/9/16 9:24:12 点击:765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被人们称作“团圆节”、“月亮节”。中秋节有着以团圆安定、天人合一、欢庆丰收为内涵的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并有着以数量众多、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为文化根基的浪漫艺术氛围,其节庆传统深受国人看重与珍爱。
您知道中秋节的起始吗?
中秋节的起始有多种说法,但作者考证,作为节日,中秋节是从唐代开始的,宋代兴盛起来。
中秋节要吃月饼,您知道月饼的起源吗?
作者先告诉您,关于月饼起源的几个传说故事,再根据古籍考证到月饼是从芝麻烧饼变化而来的,真正作为节令食品,出现于明代。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金蟾、唐明皇逛月宫的传说,大家可能都知道,作者来告诉您,这些传说产生的原因、演变及相关故事。
您知道中秋节的习俗吗?
作者给您介绍,北京的拜兔儿爷、山东的拜月、唱月,江苏的烧斗香、斋月亮、开封的“铁塔燃灯”,安徽的舞香龙,杭州的钱塘观潮,以及荡秋千、放孔明灯、花灯会、舞火龙……其中,不少习俗已逐渐被人淡忘,正离我们而去。作者为您讲述中秋节在日本、朝鲜和韩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周边国家的过法。
本书带您了解中秋,认识中秋,带您知晓中秋文化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情事理、信念情怀。
馆员荐读
《中秋》作者黄涛,索取号:K892.1/1967。本书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中秋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本书中,作者以时间为脉络、地域为框架、节俗为肌理,深度剖析中秋的三种起源与内涵、自远古至今历时两千多年的流变、当今国内外有关中秋的现状,以不同时间、地区的风俗活动、历史典故、诗词歌赋、民间传说穿插其中,辅以精心挑选的55幅彩插古图,为你打捞时光里独属于中秋的自在和诗性、浪漫与狂放,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推 荐 理 由
1关于月饼的来历
月饼来自胡饼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率军征讨匈奴,打了大胜仗,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班师回朝。唐高祖李渊为他设庆功宴。这时,有一个经商的吐鲁番人向皇帝献上他们家乡的特产——一种很好吃的饼,表示祝贺。唐高祖看着漂亮的圆饼,跟空中明月有点相似,就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把饼赏赐群臣分食,大家都说这饼非常好吃。从此以后,胡饼就在京城流传开了,每到八月十五,人们就边吃胡饼边赏月,后来,胡饼又改叫月饼。
2古往今来的中秋节
在周代
月亮崇拜、月亮神话与中秋祭祀的习俗在周代以前就产生了,仅凭这些因素并没有正式形成中秋节。
小知识:在《周礼·春宫》中有:“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其中“中秋”指秋季的中间一个月,即农历八月,这与后来的“中秋”特指八月十五还有差异。
在汉代
月亮崇拜基本为皇家垄断。少见到普通民众拜月的记载,也没有见到有关中秋的记载。
在唐代
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骤然出现很多。从诗题看,当时“中秋”一词已被人普遍使用。(唐诗中的“中秋”则特指农历八月十五)除诗歌以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关于唐代中秋节习俗的记载。唐代蒋防的《幻戏志》、笔记小说《龙城录》(托名柳宗元)都生动的记载了传说中唐明皇游月宫的过程,而且强调游月宫是特定时间一一“八月望日”才能做的事。
小知识:唐人赏月的爱好使得中秋赏月风行,渐渐变成了一种风俗。中秋节在唐朝就初步形成了。
在宋代
宋代中秋开始兴盛。因为直到宋代的民俗志文献里,才明确地提到中秋。宋代文献不仅明确列出了“中秋”这一节日,而且记述了当时人们欢庆中秋的隆重热闹景象。
小知识:据史料记载,宋代朝廷给公职人员一天的中秋假期。这些记载说明宋代中秋已经成为一个大节。
在元代
延续了宋代中秋的习俗。民众在岁时节日等习俗方面保持原有面貌,而且自黄帝以下的蒙古统治者也逐渐接受了汉族的传统习俗。
小知识:在元代,中秋习俗不仅被写入诗词,还被写入戏剧里,成为爱情故事的背景或情节要素。如吴昌龄的杂剧《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李好谷的杂剧《张生煮海》、无名氏的《云窗梦》,都是以中秋节为背景的爱情故事。
在明、清
到了明朝,中秋节俗虽然还是围绕月亮来进行,但不再以赏月为核心。明清时期拜月基本取代赏月成为中秋节俗的重要内容。其次,明清时期亲人团圆成为了中秋节俗的明确主题之一。
小知识:明代出现了月饼这种重要的节令食品。中秋月饼最初作为祭祀月神的供品出现在节俗之中,祭祀仪式完成后再被人们吃掉,月饼也就成为人们过节时的食品。
在现代
每到中秋,我国各地仍然有许多轻松有趣或声势浩大的游戏娱乐活动。(如开封的“铁塔燃灯”、安徽的舞香龙、钱塘江观潮、温州小摆设、厦门的“玩会饼博状元、香港地区的花灯会与舞火龙”等)
在国外
中秋在国外的传播有两种方式:一是古代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文化大国,其文化受到别国追捧、效仿,特别是在东亚出现了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汉字文化圈”,中秋节从唐朝开始就随之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二是随华侨传播到世界各地。由第一种途径传到别国的中秋节是由该国全体国民过的,如韩国、朝鲜、日本、越南都是如此;由第二种途径传到别国的,则主要是该国的华侨在过。
作 者 简 介
黄涛,河北景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执教二十年,现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瓯江特聘教授、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导、期刊《民间文化论坛》主编、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在传统节日、民间语言、民间文学等领域造诣颇深,有《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等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