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声畅享 | 九月主题——我读晚唐五代词
发布时间:2024/9/1 9:14:39 点击:1269
在唐诗繁荣发展、璀璨闪耀的同时,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形式——词。
词的兴起,源于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兴盛,以及市井生活对于各种艺术形式的需要,五七言诗的繁荣也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孕育的温床。初盛唐时期,词已在民间或是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时期基本建立了词体,晚唐五代时期,在艺术上趋于成熟。
词在唐五代时期时期通常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它“以排比声谱填词”,以辞配乐。在体制上的特点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是诗与乐以新的方式再度结合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传统中,汉魏乐府。一般是先有歌辞,后以音乐相配;而唐五代词是先有乐,后有辞。
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开始只是一种一种偶发的、散生的状态,1900年随着敦煌石室打开,敦煌卷中的词曲面世。写作时间大约从武则天末年到五代,词曲数量很大,充分证明词起源于民间,当然其中也有温庭筠、欧阳炯等词作。敦煌词证明,初起的词,已经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
在民间性之后,到了盛唐、中唐时期,有更多的诗人从事填词,这种文体的写作才走向自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在文人的手中,词的意境和气质是不同于民间的,显露了词迅速演变的痕迹。
按照儒声畅享“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系列,本期九月主题是我读晚唐五代词,朗诵者可以选择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白居易、刘禹锡相应的词作品进行朗读。参与朗诵者录制音频时间,最好控制在三分钟以内,扫描下方读者活动群二维码,进群发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