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荐读 | 《一念桃花源》
发布时间:2024/8/25 11:15:39 点击:525
在《一念桃花源》这部作品中,
作者追寻了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桃花源。
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
它美丽、平和、超然物外、不入流俗,
像一个美丽的梦。
在这本书里,
沿着苏东坡、陶渊明以及王安石、司马迁的足迹,
去他们住过的地方,
喝他们喝过的酒,
念他们写的诗,
去追寻桃花源的来处与去处,
把这个梦境带入我们现实的生活之中。
内 容 简 介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以其对于中国文化的追寻而闻名。他的代表作《空谷幽兰》,就是深入名山寻访中国当今隐士的作品。而在《一念桃花源》中,他则试图追寻中国人心中千百年以来的理想世界——桃花源。
在书中,波特踏着陶渊明与苏东坡的足迹,经扬州一路向南至惠州、雷州,直到天涯海角的儋州、琼州,再回溯到陶渊明的故里庐山。陶渊明、苏东坡、王安石等人遗留至今的遗迹、当时当地的处境、心态以及随之而生的诗歌、理想,在波特优美流畅、明白如话的文字中自然浮现,还有手绘的路线图、地图和实地拍摄的照片,一起把我们带入古代文人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古人的遭遇与恬淡自然的心态,返照自身,安放我们当下的心灵。就在我们身处的滚滚红尘之中,在我们心中,找到自己所属的世外桃源。
名家点评
蒋方舟:波特是一个美国人,但他又比许多中国人更深入地抵达了传统中华文化的核心。那里不仅有远去的诗歌和田园,还有闪亮的人格与风骨。
胡德夫:比尔在《一念桃花源》中用酒和诗跟千年前的诗人对话,把读者带到久远的年代前的桃花源般的诗境里。
俞敏洪:让我们随比尔·波特的《一念桃花源》,在田园诗歌中找到我们心里的桃花源。
樊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和痴迷远超于我,美国式的幽默和东方的禅意充满着整个旅程。
庆山: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作 者 简 介
比尔·波特(Bill Porter),字赤松,美国汉学家、作家和翻译家。1970年,波特入哥伦比亚大学读人类学博士。有一天,他在纽约遇见了来自中国无锡的法师寿冶,并开始跟法师学习打坐。他觉得修行比上学好,于是就放弃继续念博士,带着仅有的两百多美元去台湾,开始了佛光山的寺院生活。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波特在中国进行了多次旅行,实地探访诗人、隐士和高僧的住地;在中美两国出版了一系列阐述中国文化的书籍,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代表作包括《空谷幽兰》《禅的行囊》及《寻人不遇》等。他还出版了佛学书籍《心经解读》和《六祖坛经解读》等,并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及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的诗作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