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情动态 返回
【子曰·约读】长篇历史小说《仲子路》
发布时间:2024/6/26 10:07:35 点击:608
书山有路,径在子曰。
子曰·约读,带您品名家经典。


本书以虚拟的”为孔子三千名弟子之一人,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采用倒叙,间接叙述,他人叙述等叙事手法,在保证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真实的前提下,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讲述仲子路从乡村野人成长为先贤圣人的传奇人生。本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8年定点深入生活项目选题。


长篇历史小说《仲子路》

作者简介柏祥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四届签约作家。济宁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现任济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


柏祥伟多年以来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方针,坚持传播济宁声音,讲好济宁故事,表达济宁形象,在济宁地域文化主题题材深耕细作,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至今已在《人民文学》《青年文学》《芙蓉》《长江文艺》《山花》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作品400万字。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无故发笑的年代》《仇人》《火烧》《水煮水》4部,长篇小说《活到死》《创》《孔府民间档案》《仲子路》4部。作品多次入选《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中篇小说选刊》《长江文艺好小说》2012年度中国小说选》《2013年度经典短篇小说》《2014年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等年度选本,作品列入全国高校图书馆必选科目,2019年全国农家书屋重点推荐书目,2019年中国主题好书。中国作协2018年定点深入生活选题,
柏祥伟曾获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山东省第十三届“文艺精品工程。山东省委宣传部首批‘齐鲁文化之星’,济宁市乔羽文艺奖、济宁市首批“济宁文化名家”、济宁市首批“签约制文学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大众日报》、《大众网》、《齐鲁晚报》、中国作家网、山东作家网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济宁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对他做过宣传报道和专题访谈,其作品多次被省内外文学评论家评论报道。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邀请做专题讲座。
长篇小说 《仲子路》开篇第一章:

这是哪一年的冬天,一直有风在刮。每天黄昏,我总会坐在靠近窗台的木凳上,盯着窗外萧瑟的风景发呆。这样的日子,我记不清有多少时日,日复一日重复的情景,在我长久的注视里已经熟视无睹。时间在我的思维里,就像数字一样抽象。我到底多大岁数了?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我的头发早就掉光,牙齿也早已脱落,只有我的记忆像一只风干的蝉,缩在广袤的时间缝隙里。

总会有一些人和事被我的意识重新提醒,就像站在清澈见底的河岸上,一眼就能看到河底浮动的水草和长满青苔的石子,过往经历就会浮现在眼前,带着鲜腥的气息和灼热的温度,扑打着我的迟钝已久的鼻息。

我的意识慢慢清晰起来,我看见了光。

在我记忆没有消失以前,我一直生活在泗河北岸的一个村子里。村子北面是光秃秃的山头,南面就是昼夜流淌的泗河。两岸的沙土厚实绵密,生长着葱郁的树木和叫不上名字的野草。这些植物在四季轮换里枯荣,由绿变黄,周而复始。我从有了记忆的时候,就跟随父辈们开垦山坡下边周围的土地,种下蔬菜和黍米,春天里播种,秋天里收获,在冬天里躲避寒风度日。

这个村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平时的日常生活里,村子安静得就像落在我们身上的阳光一样悄无声息。当然偶尔也会有意外的动静打破村子的安静,比如谁家的老人因病去世了,谁家的妇人生下了儿女,村子里会响起短促的悲伧和欢愉的声响只是村里人对于这些平庸的生死离别都已经习以为常,犹如鱼儿冒出水面泛起的水泡,这些庸常的动静都会稍纵即逝。除了国都里来征收地税的官人,在秋季里来我们村子里征收粮食的时候,村子里会热闹一阵子,那时候村里人会给征收粮食的官人行礼,跪拜,谨慎地献出自己家应该缴纳的粮食,用郑重的礼节迎接和送别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