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虚拟的“我”为孔子三千名弟子之一人,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采用倒叙,间接叙述,他人叙述等叙事手法,在保证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真实的前提下,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讲述仲子路从乡村野人成长为先贤圣人的传奇人生。本作品入选中国作家协会2018年定点深入生活项目选题。
长篇历史小说《仲子路》
作者简介:柏祥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二届、四届签约作家。济宁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现任济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
这是哪一年的冬天,一直有风在刮。每天黄昏,我总会坐在靠近窗台的木凳上,盯着窗外萧瑟的风景发呆。这样的日子,我记不清有多少时日,日复一日重复的情景,在我长久的注视里已经熟视无睹。时间在我的思维里,就像数字一样抽象。我到底多大岁数了?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我的头发早就掉光,牙齿也早已脱落,只有我的记忆像一只风干的蝉,缩在广袤的时间缝隙里。
总会有一些人和事被我的意识重新提醒,就像站在清澈见底的河岸上,一眼就能看到河底浮动的水草和长满青苔的石子,过往经历就会浮现在眼前,带着鲜腥的气息和灼热的温度,扑打着我的迟钝已久的鼻息。
我的意识慢慢清晰起来,我看见了光。
在我的记忆没有消失以前,我一直生活在泗河北岸的一个村子里。村子北面是光秃秃的山头,南面就是昼夜流淌的泗河。两岸的沙土厚实绵密,生长着葱郁的树木和叫不上名字的野草。这些植物在四季轮换里枯荣,由绿变黄,周而复始。我从有了记忆的时候,就跟随父辈们开垦山坡下边周围的土地,种下蔬菜和黍米,春天里播种,秋天里收获,在冬天里躲避寒风度日。
这个村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平时的日常生活里,村子安静得就像落在我们身上的阳光一样悄无声息。当然偶尔也会有意外的动静打破村子的安静,比如谁家的老人因病去世了,谁家的妇人生下了儿女,村子里会响起短促的悲伧和欢愉的声响。只是村里人对于这些平庸的生死离别都已经习以为常,犹如鱼儿冒出水面泛起的水泡,这些庸常的动静都会稍纵即逝。除了国都里来征收地税的官人,在秋季里来我们村子里征收粮食的时候,村子里会热闹一阵子,那时候村里人会给征收粮食的官人行礼,跪拜,谨慎地献出自己家应该缴纳的粮食,用郑重的礼节迎接和送别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