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情动态 返回
带一本好书回家过年啦!
发布时间:2024/2/4 9:39:01 点击:850
卯兔蟾宫攀桂去,辰龙玉海驾波来。
又是一年春节到!在这个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日子里,我们迎来的不仅仅是团圆、是怀旧,更是希望、是期盼。我们从温暖的港湾——家,重新起航,奔赴未知;阅读却可以使我们的心得以安顿,赋予我们的灵魂追寻诗与远方的力量。

一年之计在于春,那就让我们从这个春天开始,开启我们的阅读之旅吧!跟着我们的脚步,实践阅读带给你人生的赋能,体会阅读的魅力


01

《节日里的诗歌盛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选》


陈树千著,索取号:I222/507

内容简介:每个节日都有吟诵它的古诗词。那喜气洋洋的春节伴随着一首古诗——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好像看见千家万户过春节的快乐情景。本书就是一本有关古代节日古诗词的汇编,全书按传统节日的排列顺序,精选约三百首古人自《诗经》时代至清朝灭亡两千多年间创作的诗词歌赋汇编而写。每一节日之下的诗词歌赋,又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词、曲的顺序编排。每一篇诗、词,在内容上又分为点评(或题解),注释等,力图为读者提供一种古典诗词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经典读本。



02

《吉祥如意》


郭文斌著,索取号:I247.7/5252

内容简介:本书精选作者短篇小说18篇。包括《瑜伽》《水随天去》《第三次》《草场》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从日常生活的民俗入手, 尽可能地展示西北农村的民情、民风, 展示底层蕴藏着的亲情、温馨与美好。小说《瑜伽》在立足乡土故事中, 呈现出民间的丰富性。在善中呈现忧伤, 儿童视角的叙事, 成为该小说集的基本特征。《吉祥如意》是写端午, 从早上“往上房门框上插柳枝”开始, 然后摆供果、祭祀、绑花绳, 一直写到五月六月这姐弟俩上山采艾草, 在这一过程中, 小说还穿插了其他如采香料、缝香包等民俗描写。



03

《多彩山河:赏中国古城》


韩苗苗著,索取号:K928.5/669

内容简介:本书带你探寻不同地理位置、具有不同风土人情的中国古城,带你领略沧桑变化的千年古都城、位居险峻之地的要塞古城、见证文化传承的文旅古城、风光秀丽的山水古城、隐匿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城遗迹……不同古城,风采各异。打开本书,开启一段古城之旅,享受一场历史文化的洗礼。



04

《中国味道:刻在胃里的思念》


丘濂、黑麦等著,索取号:TS971.2/221

内容简介:本书试图用新的目光重新审视中国乡土味道。不只在中华大地上寻味, 也在寻找一种关于美食的情感。中国人的餐桌, 从北到南、由西到东, 都会有一些食材上的共同点, 就是有鱼、有酒、有鸡、有肉, 当然也会有很多差异。每一道菜的背后, 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和故事, 每种烹饪技法又在无声地传递我们的饮食文化和趣味, 我们不仅得到了食物的分享, 也获得了更多萦绕在食物与亲情中的感情脉络。让我们不舍不仅是美食美味, 更是其背后的烟火人间。



05

《餐桌上的中国史》


张竞著,索取号:TS971.2/218

内容简介:本书以中国的历史演进为主轴, 以中国菜肴为主角, 带你探索中华饮食背后的渊源, 透过一道道菜肴品读一个朝代的经济、科技、农业发展程度与文化成就, 用通俗的笔调展现了在时代变换、王朝更替、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中, 中华文化的重组与演变。



06

《可爱的中国》


张品成著,索取号:I247.51/127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全面反映方志敏伟大共产主义信仰的长篇小说。1934年底,方志敏领导红十军团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战略部署,为确保中央红军顺利实施战略转移,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方志敏不幸被俘后,在狱中他不仅严守党的秘密,与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更是凭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的*忠诚,奋笔疾书,写下了近十四万字的文著。本书以人性化、平民化的写作手法,生动细致地塑造了方志敏等红军将领的光辉形象,弘扬了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初心使命而甘愿牺牲奉献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07

《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


汪曾祺著,索取号:I267/5975

内容简介:本书集结了汪曾祺经典散文作品。从叙事抒情再到人生感悟。全书共分为三部分,人间草木,人生如戏和随心而安。简单的话语中自然流露出汪曾祺淡薄的人生态度。全书配有汪曾祺未曾公开的老照片,搭配汪曾祺的文字,细细品读,其味无穷。



08

《文明的味蕾:华夏饮食的文化根脉》


白玮著,索取号:TS971.2/215

内容简介:本书以开创性的哲学视角对中华饮食文明中的“时令饮食理念”“本味理论”“阴阳平衡学说”“五味调和思想”和“食疗养生体系”等五大核心板块进行了系统考察和梳理, 并对一些诸如“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不时不食”以及“君子远庖厨”等传统概念的误读和曲解现象进行了细致的厘清和正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多年来中国饮食哲学理论的缺失, 为寻找中华饮食的元根文化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新维度, 建立起以“人之道”为本体的天之道、地之道、食之道、烹之道、味之道的美食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