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钱穆先生曾说,“我认为,今天的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二是劝人读论语。”
为什么要读《论语》?
作为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论语》中包含了大量我国古代先贤的人生智慧,对于引导孩子走进国学经典,丰富孩子的文学积累,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论语》的开篇,孔子就谈到了自己对于学习方法、态度的观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谓开宗明义。
《说文解字》对“学”的解释是:同“教”,觉悟也。
“习”在甲骨文中:
上部是“羽”,代指小鸟,下部是“日”,即为太阳,合起来就是?鸟在阳光下练习飞翔,所以朱熹认为“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治学之道,要时时回顾过往,主动思考,不断练习。
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在书籍《刻意练习》中说过:“天才是训练的产物。”
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无一不是靠大量地练习获得成功。
某机步团普通步兵毛旭初,为练就快速射击这项绝技,八年雷打不动:每天举哑铃200来次,快速出枪300次,挂水壶据枪2个小时,闭目换弹夹100次,终于在军事竞赛中夺魁,成为全军首屈一指的“神枪手”。
莫扎特从4岁起,就被他的作曲家父亲着重培养,教他学习小提琴、大键琴以及更多其他乐器,他甚至还专门撰写了一部用于发掘孩子音乐才华的培训书籍。也正是因此,7岁的时候,莫扎特已经计划进行环欧洲旅行演出。
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有目的的练习”,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唯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才会有所收获。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
孔子初次有机会进入鲁国祭祀周公的太庙时,遇事就问这问那。有人说:“谁说鄹大夫的孩子懂礼呢?他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这话传到孔子耳中,孔子说,“不懂的事就要问明白,这才是合乎礼的。”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都有值得他学习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经常向自己的弟子学习,甚至向七岁的孩子学习。
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年纪虽小,却才华横溢。
有一天,他正在路边玩,用石头围了一个圈,又用木头在里面搭了一个小屋子。
孔子与弟子正好驾车路过,看见一个小孩挡在路中央,孔子好奇地问:“小朋友,我们的马车过来了,你怎么不让路呢?”
项橐答道,“听说圣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从古到今,只听说车马绕着城走,没听说过城池躲着车马的?”
孔子看这个小孩机敏过人,第二天又去找他,两人走到护城河时,正巧有一群鹅在池塘哇哇叫着戏水。项橐就问孔子:“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大?”
孔子想了想说:“因为它的脖子长,故能引吭高歌。”
项橐摇摇头说:“蛤蟆脖子很短,叫声也不小。”
孔子长叹一声,越发佩服项橐的才智过人,他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小小年纪就这样厉害,真是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这就是《三字经》中所记载的“昔仲尼,师项橐。”的故事。
生活中,有人总认为请教别人是可耻的事情,其实,真正有学问的人往往都是谦逊有礼、平易近人的,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要怀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才能走得更远。
古人说,人们读《论语》有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读了全然无事者”,读过之后一无所获,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
第二种境界:“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读过之后,能够对其中有一两句话有所触动、有所收获;
第三种境界:“读了后知好之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了这一境界,对于书中的描述有更多的理解、更深的感受,以至于渐渐喜欢上这部经典;
第四种境界:“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程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一部《论语》读下来,孩子不但文言文水平有极大提升,更能从中了解如何为人,如何学习,如何交友。读过《论语》的孩子,在学识、谈吐、礼仪、社交等各个方面,与其他孩子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暑假,不妨抽空陪孩子读一读《论语》,让经典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