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情动态 返回
【图书推荐】情系母亲,歌颂母爱
发布时间:2023/5/14 10:35:20 点击:1379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小学生都会背的唐诗,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爱意与尊敬。也许,只有当自己有了家,有了孩子的时候,才能深深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母爱的绵密与柔情。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一旦成为母亲,女子会因为母爱的天性和本能,以难以想象的意志和坚韧,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地。又逢母亲节,济宁市图书馆祝广大母亲节日快乐!并精心挑选母亲主题相关图书,希望读者朋友们通过阅读,理解母亲,关爱母亲,给予她们最长情的陪伴!


1《花开有期:一位母亲的48封书信》

郭书霞,赵景祺著
索取号:I267.5/20
内容简介:书信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国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而在亲情、友情、人情浓重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书牍文化更占据显著的地位。广而言之,它具有文学、美学、史学、文献学、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综合价值;从日常生活、切身体验看,“信”乃人言,深情溢于纸上,诚意发乎毫端,确属披露心迹、倾述情怀、交流信息的心灵对话,是一种可以世代珍藏、传之久远的情感历史与精神财富,而家书尤为珍贵,所以“诗圣”杜甫有“家书抵万金”之金句。

2《母亲》

胡适等著,丁帆编
索取号:I266/264
内容简介:《父亲》《母亲》是南京大学资深教授丁帆主编的散文集, 收录了百年来诸多名家书写父母亲的精品文章八十八篇, 作者既包括鲁迅、胡适、茅盾、巴金、老舍等现代文学大家, 也包括王安忆、余华、阎连科、迟子建等活跃在当今文坛的著名作家。多篇文章曾入选多种语文教材, 对于学生读者大有裨益。父爱如山、母爱似水, 乃亘古以来始终的主题。文集所选篇目既有对于父母亲发自内心的怀念, 也有对“如何做父母”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一篇篇散文使读者回想起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种种细节, 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更可能因此重新认识“父亲”“母亲”这两个伟大名词的意义。

3《母亲节的电话》

田玉莲著
索取号:I247.82/27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作者多年潜心创作的小小说集,题材广泛,分大爱无限,世相百态,戏里戏外,烽火连天几个部分组成。从中可以窥到独具特色的风俗人情,地域文化,以及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心灵蜕变的复杂关系和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细腻的笔触和饱满的激情,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文章,皆是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和转载过的。

4《叶珍: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朱文泉等著
索取号:I267/5587
内容简介:本书是纪念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散文集,由叶珍长子、共和国将军朱文泉和其他家庭成员合著而成。历历在目的追忆,娓娓道来的故事,像涓涓细流滋润读者的心田,引导年轻读者和他们一同穿越那个艰辛而难忘的年代。全书通过“相夫教子”“操理家务”“崇耕尚读”“传孝承善”“爱国爱家”“自强向上”六个主题,扼要叙述了叶珍正直、善良、勤劳、智慧的一生,形象卓拔、真实而感人。书中还记录了在叶珍影响下,家人们美好情操的养成以及相互关爱的浓厚亲情,也烙有那个时代的特殊印记。

5《一寸晖:一个母亲的回忆》

黄慧珍著
索取号:I251/351
内容简介:《一寸晖--一个母亲的回忆》的作者黄慧珍,是著名导演刘毅然的母亲,书中详细展示了黄慧珍女士作为母亲抚育儿子长大成人和教育儿子成才创作的全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直至作者目前的生活状态,均有详细描述,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着一个母亲对儿子、对党和国家的深情厚谊。作为新中国逐步繁盛的见证,作者写下了对新中国建设的热情,表达了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有过的满足与欣喜,既是对自己生活过往的追述,更是对儿子刘毅然成长的记录。黄慧珍女士的回忆与思考,既是当今家庭教育可借鉴的经验,也是解读刘毅然导演作品意蕴的丰富材料。

6《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
(英)蕾切尔·卡斯克著,黄建树译
索取号:I561.65/12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段关于“身为人母”体验如何的诚实有力的直白,收录了《莉莉·芭特的宝宝》《肠绞痛与其他故事》《爱,别离》《妈妈宝宝》《额外的狐狸》《地狱厨房》等多篇以母亲为主题的散文作品。

7《隔世的眺望:永山央和他的中国母亲》

(日)永山央口述,(日)关口加代译,岑献青执笔
索取号:I313.65/680
内容简介:本书口述者永山央曾是一名日本公司职员,在中国无锡工作居住过三年。他的房东王兰是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正式招收的女学生。作为永山的房东,王兰给予永山的,不仅是住处,更是人生的引导,帮助永山认识了一个与日本政府宣传内容完全不同的中国。永山在王兰家住了半年,后被派到乡下工作,开始与王兰通信。不久,王兰携三个孩子赴重庆与丈夫团聚,永山也于1946年回国。之后,消息渐少,50年代中断联系。1986年,永山在70岁上,重返中国学习汉语,并通过王兰的亲戚,与王兰的女儿取得联系。令他惊喜与意外的是,他回国前留在中国的王兰信件,又回到了他手中。再一次捧读60年前的这些信件,年迈的永山先生反复强调王兰是他人生的导师,是他精神上的母亲。王兰在给永山的信中体现出来的学识与见识,温柔与豁达,那种超越了种族和国别的精神境界,即使在今天,依然令人动容。本书访录者岑献青女士根据对永山央先生的十多次采访,并结合王兰写给永山央的50多封信,写成此书。这是一份历经60多年、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