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
一辈子很长吗?
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嫌漫长。
一辈子很长吗?
跟千年文物相比,一辈子也许只够做一件事。
红墙黄瓦之内,昔日的天子的宫殿之内,有这么一群人,传承着手艺人的精华,留存着老师傅们留下的尊师重道的传统。他们几十年内和百年的老物件打交道,熟悉和珍惜手中的东西。没有室外的繁华,有的只是院子里的杏树绿了又黄,秃枝又结果儿。一个师傅带着他的徒弟们日日精修,让一个个老物件重放光彩,带到我们面前。匠人精神,忍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经得起时间。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我在故宫修文物》一书讲述的就是文物修复师们的故事。在这个追求高效率的现代社会,透过这本书,却看到了平静的一群人,以自己的坚守、专注修复着历史文物。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希望每一个打开这本书的人,都能在这里寻找到心底的一点点平静。
《我在故宫修文物》2016年1月在央视首播,随即在B站迅速走红,点击量近200万,全网播放量近亿,豆瓣评分高达9.4,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纪录片。
本书按文物的类别分为六大部分:钟表室、铜器组、摹画室、裱画室、木器室、漆器室。每一部分都重点采访了老师傅和徒弟,以口述的形式分享他们的人生履历,畅谈对文物的爱与敬畏,详细揭秘文物修复的工程。书中配以多幅图片,有精美的文物图、高清的人物图、现场工作照以及部分绝版老照片。通过这些生动的图片,再现了故宫传承几百年的文物修复历史,也让我们见识了在故宫深处,默默奉献,不求名利,只为心中执著而奉献终身的大师们。
《我在故宫修文物》萧寒主编 绿妖撰稿 严明摄影
索取号:G264.3/1
推 荐 理 由
在追求房子和车子、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故宫却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用3年磨一把刀,用18年修复一幅画。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在日复一日的修复中,成全了文物,延续了历史,也成全了他们自己。
“择一事,终一生”,令无数年轻人深受触动。纪录片侧重于文物修复的日常,本书则侧重于“修文物的人”不为人所知的,与文物摩挲交流的,时间的故事。故宫修复的技艺与历史,古老的师承关系和情感,宫墙内外的诱惑与挣扎,内心的冲突与坚守,日复一日的庸常与伟大,尽在其中。
导演萧寒团队,五年的田野调查;作家绿妖,深入故宫,用大量时间观摩大师们的日常工作,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摄影家严明,深入紫禁城近距离用心拍摄。他们为各自行当里颇受赞誉的“匠人”,业不同,道相同,以匠人精神,呈现匠人之作,可信可感。
萧寒,纪录片导演。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画家,主持人,戏剧制作人。所执导《喜马拉雅天梯》(《人民日报》推荐的年度五部电影之一)、《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各大视频网站点击量高居榜首。
绿妖,获第11届华语传媒大奖新人奖提名。曾走访台湾农村,采访实录《如果可以这样做农民》或“腾讯·商报华文好书”2016年度评委会特别奖。小说《少女哪吒》被李霄峰搬上银幕,入围第19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另著有散文集《沉默也会歌唱》、长篇小说《北京小兽》等。
严明,摄影家。70后,安徽定远人。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法国“才华摄影基金”摄影奖得主。出版有摄影随笔集《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和《大国志》。
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儿,这太牛了,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可能做不到,三年跳两次槽,一年跳三次槽。这就是为什么年轻观众会一下被打中,都说“献出我的膝盖”、“跪了”。那种耐下心来,不急不躁不赶地去做一件事,这样的气质现在太稀缺了。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 萧寒
很有幸,我能近距离地看到这些一流工匠的工作状态,听到他们回忆自己的师父的点点滴滴,工匠的骄傲并不来自炫耀自己修过多少国之瑰宝,而来自更真实的器物,更具体的手感:这件文物我修过,我对得起它,我放心。他们的面貌沉静安详,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脸。我羡慕这样的面容。
——作家 绿妖
能在故宫“拍文物”,我是幸运的,也满心震撼。长期的心驰神往终于变为抵达:国宝俯仰皆是,人物真实可感。文物总是在时间里越发显露出它们的意义,修复技师们正是用时间使自己的人生完整。他们坐得住、给得起,如此一生……像一个景观、像一个仪式。
——摄影家 严明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很多人一般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这么简单。他在修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
——故宫文物修复专家 屈峰







